为进一步挖掘怀集的历史韵味,用生动笔触展现怀集的独特魅力,怀集县融媒体中心推出“怀集故事”人文专栏,传播怀集声音,讲好怀集故事。本期(之七),我们一起聊聊坚守在村落里的醒狮制作。
一项技艺的传承,是人们对这项技艺刻在骨子里的热爱。在怀集县诗洞镇仁和村,就有这么一项流传百年的技艺,在几代人的接力相传下,从乡村田野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在时光的淘洗中愈发光彩夺目。
它,便是坚守在村落里的醒狮制作。
“小时候,最喜欢看在家门口的醒狮表演。长大后,看着祖辈们扎狮头时,篾条在他们指间灵巧翻飞,活像有了灵性的银蛇游来游去,自己也慢慢地迷上了醒狮制作。”仁和村粤之声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创始人之一植国荣说起对醒狮的热爱,眼角淌着暖意。
晨曦漫过仁和村的稻田,烟囱里升起了袅袅炊烟,沿着蜿蜒的村道,踏上合作社工坊的台阶,生产车间里的竹篾在灯光下舒展蜷曲,纱纸簌簌铺开,薄如蝉翼。
在堆满竹篾的工作台前,狮头扎作的工匠捏着纱纸条,布满茧纹的手指灵活翻动,将一条条篾条用纱纸拼接起来,动作里藏着几十年的功夫。
“做出来的狮头灵不灵动,全凭眼睛和耳朵。图纸差一丝,狮头便少一分神气。”说完,徐致新放下图纸,开始扎作,那篾条在他掌心温顺游走,随着手腕的翻转弯出流畅弧线,弯、绕、扎……狮头雏形在他手中逐渐显现。
醒狮制作要扎、扑、画、装等多道工序。说起来几个步骤,可这轻量化的狮头背后,是近乎苛刻的工艺坚守,单是扎架一环,就需要几百根篾条,有1300多个扎点相连。眼睛的弧度、耳朵的翘角,差一毫便神韵尽失。
工坊角落,几位村民围着醒狮框架细细贴纸。农忙时,她们是田埂上的剪影,此刻却是最耐心的匠人。“贴纸要糊3层,第一层顺竹骨走,第二层得横着来,就像盖房子砌砖,这样才结实。”40多岁的何彩娣嫁到仁和村十几年来,在村民的耳濡目染下,早把扑、装这些技巧摸得一清二楚。她边说贴纸诀窍,边用指尖捏着裁得方整的纱纸,竹刷蘸了米浆在纸上均匀涂抹,再轻轻覆在狮头框架上。
即便过程繁复得磨人性子,他们也始终用纯手工制作。这份坚守,靠的是几代人最初的热爱,让醒狮制作工艺有了任何机器都无法复制的深度和温度,使技艺传承愈加散发着独特的乡村气息。
“这里有羊毛款和传统款醒狮,多是刘、关、张三种面谱造型的南方醒狮头。”植国荣轻轻拨弄着狮头后的彩穗,目光里跃动着对未来的憧憬。
这位90后的年轻人,稳稳接过传承接力棒,将村里的醒狮头制作技艺从零星小作坊发展成专业合作社。
“传承醒狮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植国荣坚定地说,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制作团队,感受到醒狮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历经百余载风雨磨砺,诗洞镇仁和村的醒狮文化不仅没有被岁月尘封,反而在新老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这门老手艺,又被年轻一代的热情重新‘唤醒’了。”看着眼前忙碌的身影,徐致新欣慰地说道。
|